3月28日至30日,由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与赣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主办的“全球学子嘉游赣·赣州文化行”体验活动如期举行。国际交流学院秦晴副书记、张倩婷老师、蒋冉晨老师与26位来自俄罗斯、美国、法国等2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,用3天时间穿越时空隧道,触摸赣州的文化肌理,感受中国发展的强劲脉动。

初心之源:重走红军长征路
在于都长征剧院的星空下,《长征第一渡》的实景演出如史诗般铺陈开来。300名演员以天地为幕布,用肢体演绎红军夜渡于都河的悲壮史诗。来自俄罗斯的米兰娜感慨万千:“观看了舞台剧《长征第一渡》,表演深情而震撼,让我对红军长征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也让我体会到中国人民的坚韧与勇气。”演员们用肢体语言传递的革命精神,跨越语言障碍,在国际青年心中种下红色基因的种子。


山水诗笺:乡村振兴的东方智慧
当留学生们的脚步踏入潭头村智能温室,水肥一体化的精准滴灌系统正滋养着万亩蔬果。“原来中国的乡村振兴如此令人震撼!”留学生们置身于占地2000亩的智能温控蔬菜大棚,看着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滴灌,现代化农业的图景让他们频频举起手机。


星火燎原:世界青年在方特共舞希望
在赣州方特东方欲晓主题乐园,“飞翔”项目带留学生们穿越黄山云海、三峡大坝,“突围”剧场的4D战马嘶鸣让学生握紧拳头,“致远”体验领略中国海洋事业百年发展历程。最让他们惊叹的是《巾帼》《岁月如歌》舞剧的表演,当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旋律响起,各国青年不约而同地跟着节奏鼓掌,不同肤色的脸庞在七彩灯光下交织成动人图景。


古今交响:触摸文明的时空经纬
走进福寿沟博物馆,留学生们被北宋时期的“城市良心”所折服。当讲解员演示“雨污分流系统”如何让赣州千年不涝时,学生们纷纷表示惊叹。在魏家大院,“九厅十八井”格局令学生痴迷,感慨客家围屋的建筑智慧。来自孟加拉国的Borhan对客家文化和赣州特色文化十分入迷,在博物馆中流连忘返。


非遗工坊:指尖上的文明交响
在赣州市博物馆,留学生们走进客家摇篮展厅,系统了解赣州城市的发展和客家的南迁。马来西亚留学生李宇棋对着“迁徙地图”仔细寻找祖辈的足迹:“原来我的根脉与这片土地如此紧密相连。”移步赣州市文化艺术中心的非遗体验,大家在赣南客家擂茶、赣南客家剪纸非遗传承人老师的带领下,体验擂茶的制作,当韩国的效愿率先成功剪出“双鱼”(年年有余)窗花时,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,不同肤色的笑脸在非遗技艺中绽放。


薪火相传:架设民心相通的跨海虹桥
“赣州是我了解中国的新窗口!”活动结束时,留学生们纷纷点赞这次赣州文化行。当赣南红土地遇上五洲青年,当千年宋城邂逅国际视野,这场跨越山海的文化之旅,不仅让国际青年读懂了赣州的历史厚度与发展活力,更架起了中外文明互鉴的桥梁。正如我院带队教师秦晴副书记所言:“留学生通过到赣州的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,感受赣州历史文化和中国的发展变化,增进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认同。我们积极鼓励希望留学生通过实地体验向世界传播真实的中国故事,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。”

在这里,每一段文化体验都是文明的触角延伸,每一次镜头记录都是历史的当代转译。从郁孤台下的清江水到通天岩的丹霞壁,从八境台的千年题刻到古浮桥的粼粼波光,赣州以它特有的文化肌理,接纳着这些来自五大洲的文化使者。当留学生在社交平台分享“赣州文化之旅”短视频时,那些带着口音的中文赞叹、那些真诚快乐的笑脸、那些跨越国界的感动瞬间,终将在数字时代化作点点星火,照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行之路。










一审:张倩婷
二审:蒋冉晨
三审:秦晴